(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)(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)由于前一篇评析篇幅已相当长,内容又涵盖不同的议题,因此我们适时暂停,将本段原文分于前后两篇中来处理。前文已经论证密宗所谓的「真言乘」是僭越佛法的外道法,完全「不具有中观宗或是唯识宗的教理。」本文一开始更要揭发宗喀巴无端起衅,故意声称有人认为(其实是喇嘛教自己搞不清楚)「唯识宗与中观宗的修证体系」彼此互相抵触,然后自己再以第三者调停的立场,说三道四而批评之,想要获得不知内情者的认同。其实,这还是故意拉长战线,增多冲突,来为「第十一根本堕戒」违反佛法的部分作掩饰,当然我们也要一一予以戳破并辨正之。请看原文:
由于在印度胜者德嗄期间,有许多具格的谭崔上师都抱持着唯识宗见,而释义于此第九根本堕戒,但是,他们同时也饱受抱持法无我见的众师所评击。所以,修行人不应将唯识宗与中观宗的修证体系,视为是彼此互相牴触的教理。
宗喀巴更说往昔印度的谭崔祖师,「都抱持着唯识宗见,而释义于此第九根本堕戒,但是,他们同时也饱受抱持法无我见的众师所评击。」这当然是无中生有的栽赃嫁祸。我们可从以下三点来作评析:
首先第一点,中观与唯识是佛陀第二、三转法轮所宣说的大乘法义,然而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信奉的都是谭崔法教,永不弃捨五阴境界的无上瑜伽乐空双运淫乐贪爱。如前「第八根本堕戒」所言,不能弃捨对五蕴执着的人,连初转法轮阿含诸经所开示的,二乘人「四念处」身心受法皆「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」等等之观行都作不到,连我见都不能断除而永远无能取证声闻初果,又遑论于大乘别教法中证悟明心,并以此智慧功德进修般若、熏习大乘增上慧学的唯识种智?因此,喇嘛教中不会也不曾有「具格」的中观或唯识论师;若是有自命为证解中观,或自以为通晓唯识者,都是依文解义如瞎子摸象,然后巧弄唇舌纯属戏论而已。
其次第二点,「唯识宗」在印度古名为「瑜伽宗」,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便刻意附会,说他们喇嘛教的「瑜伽乘」也懂「唯识宗的教理」,然后便迳自「抱持着唯识宗见,而释义于此第九根本堕戒」,其实就是以常见外道的六识论妄自解释「万法唯识」,只解析了诸法的缘生之相,而说「事有心无、相有性空」那一套,也就是其「第九根本堕戒」说为「一切法本性清净」,实际上都落于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,但此并非真「唯识宗」内涵。真唯识宗所说,是依八识心王为一切法主体,宣说一切法皆依八识辗转而生,举诸法相证实二空正理不可外于藏识而有,这样才是「法相唯识」──一切法皆唯识所生的正理。
第三点,由于无着与世亲菩萨所弘传之真唯识种智,甚难入门,即使是亲炙或再传之子弟,如法称、安慧等人,虽以世间高智,亦难以真实证悟第八种子识,其所知仍不外于识阴六识范畴,故其人演说之法,在真悟者的种智检验下每多致命错误;此显示出自古以来真悟者甚少、甚稀有,且若非真悟者,皆难以唯识妙义住持宗门。是故「真唯识量」之法每每难以久远传承,即使如奘师法相宗之出类拔卓,所译所弘诸经诸论持续护助禅宗所证不坏不灭,但自宗法义由于太广博而难以具足实证,传承二代后亦断真正法嗣,唯余表相法脉传承;故不论中印,自称唯识学者大多为鱼目混珠者。特别是公元九世纪后,印度的唯识宗全成法相训诂之学,甚至已经不知世尊所说「藏即阿赖耶」者,竟然否定了法相唯识之命脉,故难以与其他宗派并立,故于判教论宗时,每每将唯识宗判为最浅最不了义者;而实证「真唯识量」者独存于震旦地区,多由禅门祖师所掌;另藏地唯有觉囊派曾住持此法,前后兴盛二百多年,终因邪教之政治力横加介入而告消灭断嗣。
復次,假藏传佛教宗喀巴等人,也严重误会「中观」之理,误以般若为「一切法空」,然后再以说为「法无我见」来作错上加错的描述。须知阿含诸经虽偏显蕴处界空之「人无我」,而二转法轮般若时偏显藏识空性,乃是依空性心如来藏,反观蕴处界空无我、无我所,而称「法无我」;不是假藏传佛教误计的六识论「一切法空」,当然也不是转到「谭崔第九根本堕戒」,以换一个词眼来说的「一切法本性清净」。宗喀巴双重错会中观与唯识法义而犹大放厥词,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。
最后,宗喀巴用以上错误认知的「中观」与「唯识」法义,诬谤「抱持着唯识宗见」之「许多具格的谭崔上师」,饱受「中观众师」评击。事实上第二、三转法轮诸经都是世尊法教,在实证三乘菩提的菩萨眼中,唯识与中观非但不相矛盾冲突,反而相辅相成次第分明、次第增上。般若中观之总相智、别相智、种智悉依藏识别别阶位之修证智慧而建立,也就是唯识的「真实唯识门」,而非仅密宗古今诸师所说蕴处界法的「虚妄唯识门」能片面建立;如前所说,印度佛教史上,空宗与有宗彼此的争论的确很多,但这些都是未实证者之间、加之以知见错误的后果,才会认为唯识与中观彼此有所扺触。但讲一句实在的,这些争论乃是佛门内不肖弟子所为,本来与谭崔外道风马牛不相干,而谭崔外道秉持性力外道思想,却渗透进入佛门,被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煽风点火,则更加剧了空有二宗的争论,最后印度的佛教就趋向灭亡了!所谓「瑜伽师的空有之争」,都是为了壮大彼人第三灌顶男女双修法的理论基础,与佛法毫不相干。
而宗喀巴只取其片面的「虚妄有」,和误解中观的「一切法空」之「恶取空」,凭空搭建舞台,自己隐身幕后,像演布偶戏一般任左手打右手,制造所谓「空、有之争」的假性冲突,然后再自充「和事佬」装好人,说「修行人不应将唯识宗与中观宗的修证体系,视为是彼此互相牴触的教理。」如此制造烟幕转移焦点,好让自己从混乱错谬,无法釐清的法义矛盾中脱身。
这让人联想到,在金庸《射鵰英雄传》及《神鵰侠侣》的武侠世界中,有一位「蕃颠蕃颠」(疯疯癫颠)的绝世高手,叫作「老顽童」周伯通。有一段时间他独自被困在桃花岛的山洞里,每天无所事事,只好「抓蝨母相咬」(「穷极无聊」之意)。久而久之,忽然悟出了自身「左右手互博」之道,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打发时间排遣无聊。此后经常一人分饰正反二角,用这自创的「空明拳」自己打自己,后来倒也天下无敌。这样想一想,宗喀巴此处的「法义辩正DIY」,和周伯通的武功路数,两者的运用目的不同,但是意淫的「游戏规则」好像有几分相似呢!
原文:
在《密集金刚密续光明论》里,对此根本堕戒释义说:「于诸法上,增减成二边见……」,此意所说,同于上文释义。《红怒尊谭崔密续》与《黑怒尊谭崔密续》里说:「于诸法相,过度释义故……」;在《金刚伞盖密续》中,亦见此说。桑提巴说:落边见者,乃是过度释义于隐附方便而说的诸法名相,无有经教与论书为证,只是单凭个人的见解而说。那波巴说:真谛法相是涅槃法性,无名相法、离文字相、无有表示、不可思议;于中不解,而兴争论,起妄想见说是非是,说有非有,各依经教自起见解,都落妄见。无畏笈多、维摩诘法护、官宝护,以及其他诸多论师,都曾经註解释义于上文所引的诸多谭崔胜教文句。因此,我认为本文所引用的这些胜者的释义,是绝对具备权威性与正确性的。
故说,如果修行人已具法无我见者,过一日时若不守持,违犯此根本堕戒。
此处宗喀巴露出恶毒的目的,引用多本谭崔密续要为空有之争画下结论:「还是修习谭崔密续最究竟」,释义本「第十一根本堕戒」而说明「于诸法相,过度释义」或是「于诸法上,增减成二边见」,「无有经教与论书为证,只是单凭个人的见解而说」,都是「对无名相法起错误妄想」的原因,说得倒还合理,尤其那波巴说:「真谛法相是涅槃法性,无名相法、离文字相、无有表示、不可思议;于中不解,而兴争论,起妄想见说是非是,说有非有,各依经教自起见解,都落妄见。」说得简直与佛教正法法义辨正一般无二,难怪无智者经常被喇嘛教鱼目混珠的说法,搞得弄不清是非,便误以为喇嘛教所说的法义全都正确;但是,所谓「各依经教自起见解」,也常为获得正见之管道,未必「都落妄见」啊!那波巴为何如此武断呢?
原来后文所述就露出了狐狸尾巴,那波巴说:「无畏笈多、维摩诘法护、官宝护,以及其他诸多论师,都曾经註解释义于上文所引的诸多谭崔胜教文句。」原来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诸论师各自打着「佛教」的旗号,依用的却是「谭崔外道密续文句」,这等于是问道于盲,会导致迷途涉险;又像是缘木求鱼,与实证解脱、求得三乘菩提智慧完全背道而驰,宗喀巴却说:「我认为本文所引用的这些胜者的释义,是绝对具备权威性与正确性的。」真正的情况是这些「谭崔鲁蛇」的曲解,绝对不具佛法权威性与正确性。
文末,宗喀巴说:「如果修行人已具法无我见者,过一日时若不守持,违犯此根本堕戒。」须知「已具法无我见者」至少是于大乘法中实证法界实相心,依此来反观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虚妄与缘起性空,所以证得无我──证得如来藏时是无我的。可是这时候跻身七住菩萨位中,所证得的空性也是总相而已;这时还要从蕴、处、界以及所证的真如配合所生的一切法中去实际观察,具足「人无我性」的现观,也生起了「法无我性」的现观智慧,从而发起道种性和圣种性,增上慧学也跟着善知识熏习圆满通达了,进入通达位再发起增上意乐──于佛前发十无尽愿而入初地,这样才算实在的「修行人已具法无我见者」(註一)。而这样的「法无我见者」,包括七住位菩萨开悟明心,于大乘菩提中见道者,自然会提升智慧见地,同时即有解脱的功德受用;对于戒的看法,他是「不取有戒、不非戒取戒、不非取戒相乃至不取佛戒」,他会以摄心为戒,依道共戒而住(註二)。因此,宗喀巴说的:「过一日时若不守持,违犯此根本堕戒。」即是非戒取戒又执取戒相,显然喇嘛教中「修行人」,始终不可能有「已具法无我见者」。
註一:请参阅 平实导师演述《大乘无我观》P37~P40佛教正觉同修会印赠2004初版三刷
註二:请参阅 平实导师着《悟前与悟后》〈上册〉P309~P311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再版(採访组报导)20170111
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
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http://foundation.enlighten.org.tw/trueheart/480